【杜课】谈话 | 新闻与政治(总第59期)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s0356ijfcjk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Q: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
在某种程度上,新闻和政治是冲突的,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?
A:杜骏飞 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
课堂记录
杜骏飞讲述 刘一醇记录整理
第一,新闻不是为了揭露黑幕而生产的,但是如果政治上有黑幕,新闻要予以揭示。
第二,所谓的新闻依赖政治资源指的是政法记者不断报道政治素材,所以要接触政治人物,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如此。但是新闻工作者接触政治资源不代表依赖它或者依附于它,而是把它作为工作环境。
第三,在做政治报道的时候,也并不是把所有的事件都看成负面事件,因为在很多时候要报道的是全面的事实,并不是为一个事件贴标签。所以在报道一个政治事件或者政治人物时,我们应该进行均衡的报道、实事求是地反映;如果他有不为人知的重要事实,我们就要予以揭露。整个工作的机理就是如此,因此在新闻界不存在服务于政治就不能够报道政治。
如何平衡、全面、公正报道?
我们不管揭露还是批判某一个人某一件事,都不可以不平衡。就算一个人做了坏事,也不代表他就是坏人;我们只能实事求是,这件事你扮演了什么角色,承担了什么责任,是非对错都应予以报道。
只要跟本事件有关、跟这个新闻主体有关的事实,都应该做平衡报道,不能把这件事、这个人写的一团漆黑。这也是新闻的公正性所在。
新闻有一项使命是充当瞭望者,也就是去发现社会中不安定的迹象、去发现某种危险的线索,由此来捍卫社会的安全。19世纪初,英国《泰晤士报》主笔往往被人们称为“无冕之王”。到了19世纪中叶,新闻传播媒介已经构成了社会上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,美国政治学家托马斯·杰弗逊在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将新闻媒体比作“第四权力”。由此可以看出,新闻在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声誉的同时,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,所以它会倾向于报道一些负面的事件,来维护社会的稳定。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暗流,比如3.15打假,毒胶囊毒奶粉等等,新闻记者会花费巨大的心力去进行追踪、报道这些事件的原因在于新闻人的自我认同就是——自己是一个打更人、一个瞭望者、一个为社会防范风险的哨兵。
报道一个事件,绝不意味着不做平衡报道,绝不意味着不做全面报道,绝不意味着只记一点不记其余、搞片面性或者选择性报道。
听课笔记
文/刘一醇
新闻界有句名言:“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,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,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,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,发出警告。”
与新闻这条船共行的,是政治。它们时而碰撞摩擦,时而又互助互推。
但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,新闻是公正、客观、真实的,是向公众还原事实真相。它有一套自己独立的新闻价值观,并指导着新闻工作者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。新闻从来都不是任何事物的附属品。
然而在现实社会中,新闻与政治又是相互交织的。这一现象贯穿古今、中西。
其实,褪去新闻和政治层层包裹的外衣,我们会发现它们有着相同的目的——社会利益。具化到我国,就是同为表达人民意志、服务人民需求。这里的“人民”,政治上称为“群众”,新闻界称为“受众”。
所以当政治腐败时,新闻以人民的名义来监督;当新闻违规时,政治以人民的名义来监管。他们之间总是维持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。
灾难新闻便是这种化学反应的典型场域。它以新闻专业视角展开,对灾难事件、抗灾救灾进行全方位的及时报道,而政治则作为背景隐于新闻之后,对事件进行寻因、追责与反思。
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新闻与政治的摩擦碰撞也是一种进步,让新闻由“自在”走向“自由”,政治由“民知”走向“民主”。
感谢阅读本期《杜课》,下期再见
往期回顾
人生百问:
时事热评:
【罗尔事件】
故事随笔:
传媒思考:
特别关注:
鸣谢:
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
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
本文为《杜课》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编辑|刘一醇
责编|魏安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。
杜 课
邮箱:njuduke@163.com
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
长按二维码关注